“欢迎您下次再来仙源旅游。”3月18日,江西省万载县仙源乡仙源村,湘鄂赣省委旧址旁,陈友根热情地送别几位客人后,便开始忙着打理民宿,“我家的房子以前闲着,在南昌大学驻村工作队的鼓励和帮助下,我开始自己开民宿,现在的客人逐渐多了起来。我们已经有9户村民办起了民宿”。
自2021年7月以来,南昌大学聚力做好仙源村的巩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,截至目前,共组织30批学校领导、专家团队、师生代表开展实地调研,深入推进产业、文化、教育帮扶,不断推动仙源村在乡村振兴上开创新局面。
党建引领,深化“红色名村”建设
(资料图片)
仙源村是革命老区,拥有中共湘鄂赣省委旧址、湘鄂赣省苏维埃政府旧址、湘鄂赣省军区、中共湘鄂赣省委《红旗》报社旧址4处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”,被中组部确定为“红色名村”。
南昌大学整合校内力量,全方位发掘仙源乡红色资源,全力支持“红色名村”建设,以提升“学、吃、住、行、看、听、带”7个方面的服务质量为抓手,通过提高群众认识、制定乡村整体规划、完善基础设施、做好推介、开展研学合作、挖掘整理红色故事等措施,让更多人在这里激发信仰的精神力量。
与此同时,南昌大学以党建为引领,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带动消费帮扶达10万元。2022年6月,南昌大学开展“红色仙源”党建活动月,当年上半年共有10个南昌大学二级党组织先后来村里开展党建活动。该校艺术学院党委举办“文化下乡”活动,还与仙源中心小学达成共建协议,定期为学生义务开展艺术、党建授课。
产业先行,深入挖掘本土资源
乡村振兴,产业先行。一年多来,驻村工作队积极参与村里的稻渔养殖示范项目、仙源红色研学拓展基地项目、仙源山泉水厂项目等。
南昌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,仙源的天然水符合饮用标准。2022年5月,仙源天然水厂开工建设,总投资300多万元,日产量可达60吨。南昌大学驻仙源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第一书记兼队长樊国宝介绍:“天然水厂每年将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。”
随着“红色名村”的名片打响,仙源的红色研学也悄然兴起。去年,南昌大学帮助仙源村建设近1800平方米的红色研学素质拓展基地,精心设计缅怀学习、参观游览、情景体验等活动,并组织500多名师生前来红色研学。
为让游客进得来、留得下,南昌大学还动员仙源村发展红色民宿,带动当地红色旅游、餐饮、住宿等行业就业100余人。目前,仙源村接待红色研学游客10万余人次,有效促进红色旅游发展和农民增收。
如今,稻渔养殖示范项目已完成,红色素质拓展基地已落地,山泉水厂项目主体工程已开工……“我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了!”陈友根说。
动态监测,拓展脱贫攻坚成果
为解决群众“急难愁盼”,南昌大学驻村工作队遍访脱贫户,坚持把小事做细、细事做实。
驻村工作队积极筹措资金15万元,解决61户217人受旱灾影响饮水难问题;向县水利局争取专项资金12万元修缮水渠,解决400多亩稻田缺水灌溉等问题,受益村民近100户400余人;向学校争取资金10余万元,维修拓宽道路,解决树下组村民出行难问题;对就业做到动态监测预警,发现问题及时解决,确保村民不因就业问题返贫……
乡村振兴,振兴教育是基础。南昌大学先后多次到村指导帮扶工作,为仙源乡中心小学捐助6万元的空调等教学设备,改善学校办学条件;先后选派附属学校政治课骨干教师和研究生赴仙源初级中学支教,解决师资短缺问题。
“接下来,我们将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自觉扛起服务乡村振兴政治责任,培育壮大特色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红色旅游,探索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,全面推进仙源村产业振兴、人才振兴、文化振兴、生态振兴、组织振兴。”樊国宝说。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04月01日第2版
作者:本报记者 易鑫 通讯员 邹海斌
标签: